自古以来,对于“人才”的定义认识各不相同。有人说;“有学问便为人才”。也有人说;“虽文学般般,但有计谋、智慧与才学者便为人才”。也有人认为;“只有为领导者会出谋略献策者,便为人才”。然而,人才能否为用才,领导者对人才的利用,更为重要。
早在三国时期,对人才的利用就有了极高的认识,孙权在东吴设立招贤馆,招贤纳士,苦求人才。刘备三顾茅庐,为求贤士冒雪拜之。曹操对关羽赠金银财宝等,无不为求才而花费心血。
人才和用才是截然不同的学问,如清代的刘墉和和珅、宋代的潘杨两家等,当代的统治者都把他们视为人才并且做为用才,而他们的人品素质完全不同。有些“人才”只注重观察眼色,取得领导者的信任,好话连篇,别有用心,无时不在为谋财和权而花费心血,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在旁门左道上,这也是人们所说的“忠”与“奸”之分。俗话说;“良药苦口”,可又有谁在面前同时放两碗不同味道的糖水和苦药,谁又愿意喝那杯苦药呢?正是如此,历来许多统治阶级的江山和部分资本家的业绩,都败在这些“人才”手中。
面对现代社会茫茫的“人才”大市场,究竟哪些“人才”是“用才”,哪些是无用之人才,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,这也就和吃饭一样“酸甜苦辣”各不相同,对于人才的利用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,不同类型的领导用人也是不同的口味。